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原来,你是这样的大麦

发布时间:2018-09-13

中国有一项著名的研究:大庆糖尿病研究。通过这个为期20年的糖尿病研究,证明了很重要的一点: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长期且持久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饮食控制。


有研究指出,营养疗法可以在三至六个月期间内极大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对于I型糖尿病而言大约能降低1%,对于II型糖尿病而言大约能降低1%至2%。


研究表明,全谷物和纤维摄入量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以及II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可溶性纤维是全谷物的组成部分,参与调节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


大麦作为一种全谷物,有利于强化健康膳食,并且能够极大地增加总膳食纤维摄入量。

大麦富含可溶性纤维β-葡聚糖(干物质中含量为3.5%至5.9%),β-葡聚糖能够减缓胃排空,延长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改善餐后血糖反应。


大麦既符合《加拿大健康饮食指南》建议的全面健康营养指导方针,也符合加拿大和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营养指导方针:
建议膳食结构应包含从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低脂奶中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大麦作为一种全谷物,是健康膳食的组成部分。

在膳食规划中,除了考虑总碳水化合物以外,使用 升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好处。大麦是升糖指数最低的谷物。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而言,食用超过针对一般人群的建议食用量的纤维(每天25至50克)是有好处的。大麦比其他谷物(例如小麦和燕麦)含有更多的纤维。


每日源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摄入百分比应不低于45%。对于患有II型糖尿病的成人而言,如果膳食所提供的每日总能量的60%以上来自低升糖指数、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血脂。大麦是一种低升糖指数、高纤维的。


大麦被划归为升糖指数最低的食用谷物(表1)。大麦中的可溶性纤维(例如β-葡聚糖)在与水混合时会形成凝胶状物质,从而产生粘性胃肠内容物,减缓胃排空和碳水化合物吸收。这就阻滞了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上升,从而影响了对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生理反应。


 

已有证据表明,每一克的β-葡聚糖都可以将升糖指数降低4至15个GI单位16,17。
大麦不仅仅对于进食包含大麦的餐点后的血糖反应具有有益影响,而且还能对接下来若干次餐后的血糖和胰岛素状况产生影响。
燕麦和大麦制品在曲线下的区域和升糖指数方面的平均减少量没有太大区别,相对血糖控制的平均综合减少量分别为48±33和31±17mmol·min/l。

 


研究显示,大麦在被添加进各种食品作为配料时,能够改善升糖指数。大麦除了具有营养优势之外,还具有绝佳的口感,可以用来制备美味的小菜、沙拉、零食、早餐谷物和烘焙食品。大麦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珍珠麦、大麦粉、大麦片和大麦粗磨粉。还有高β-葡聚糖的组分和提取物。


这样看来,不管是作为患者还是健康人群,多食用大麦还是很有好处的。
小编准备这就上楼种点麦子去。

参考文献:
1. CD 马瑟斯等人,《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2006年,3:e442。
2. ML马科维奇等人,《生物疗法的专家意见》,2014年。
3. JP 班托等人,《糖尿病治疗》,2008年,31 Suppl 1:S61-78。
4. NM 麦克奎恩等人,《糖尿病治疗》,2004年,27:538-546。
5. J 蒙托宁等人,《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3年,77:622-629。
6. K 伊罗宁等人,《糖尿病治疗》,2003年,26:1979-1985。
7. H 金姆等人,《欧洲营养学杂志》,2009年,48:170-175。
8. M 比约克隆等人,《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2005年,59:1272- 1281。
9. 加拿大卫生部,2007年,《加拿大健康饮食指南》。http://www. hc-sc.gc.ca/fn-an/food-guide-aliment/order-commander/index-eng.php 2014年1月16日访问。
10. FS 阿特金森等人,《糖尿病治疗》,2008年,31:2281-2283。
11. PS 桑德勒等人,《英国营养学杂志》,2012年,107:719-724。
12. 加拿大糖尿病协会,《加拿大糖尿病杂志》,2013年,37:S1-S216。
13. 加拿大卫生部,2010年,《加拿大营养文档》。 http:// webprod3.hc-sc.gc.ca/cnf-fce/index-eng.jsp 2014年1月16日访问。
14. H 贝斯等人,《营养代谢》,2011年,8:58。
15. JS 蔡等人,《分子营养与食品研究》,2010年,54:1004-1013。
16. MC 卡西拉奇等人,《美国营养学院杂志》,2006年,25:313-320。
17. AL 詹金斯等人,《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2002年,56:622-628。
18. P 巴蒂拉娜等人,《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2001年,55:327-333。
19. MGY光等人,《食品与功能》,2013年,4:401-408。
20. AC 尼尔森等人,《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8年,87:645-654。
21. HG 李杰伯格等人,《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1999年,69:647- 655。
22. SM 托什,《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2013年,67:310-317。

返回列表

上一篇:带你了解胰岛素
下一篇:吃对了,才能平稳降血糖!